日本社會觀察 — 生協(Co-op)到底是什麼?
有在日本就學或生活經驗的人應該常聽到「生協」這個組織,日本社會中,不管是從在大學校園或是到住宅區裡的超市,都是生協旗下的事業之一。對於日本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生協,以台灣的相似組織來類比的話其實就是合作社的制度。這篇文章將會介紹生協這個組織在日本社會中所帶來的影響力,以及它是如何能成長到今天這個規模。
生協到底是什麼?
在日文全名為生活協同組合的「生協」(又常簡稱Co-op) 主要成員由一般勞動者所組成,透過群體的力量取得相對便宜的日常用品、提供成員生活所需服務,以改善群體生活品質為目標。以農民、漁民為主的農會和漁會也擁有類似的組織,不只在日本,全世界都可看到這種基層發起的合作社組織,其中以國際合作社聯盟(ICA)最為著名。受到工業革命影響最初發跡於英國的合作社制度在1900年日本通過《産業組合法》,1920年代賀川豊彦先生開始的購買組合被認為是日本最一開始的生協組織。二戰結束後,隨著1948年《消費生活協同組合法》的實施,這類由國民自發性組織的團體在法律上有了實質效力,職場、學校、以及各級地方行政區為單位,生協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數量眾多的大大小小生協在市場競爭下,經過新成員、合併、解散的循環下,逐漸形成以縣市、地理分區為單位,具有一般公司規模的大型生協,如以首都圈為主的Co-op Mirai (コープみらい) 和主要負責北海道的Co-op Sapporo (コープさっぽろ)。
截至2019年,根據日本生活協同組合連合会統計,全日本加盟生協的總會員數達到近三千萬人,累積會員出資金額超過八千三百億日圓。當中,除了上述二例透過大型合併而產生的區域型生協外,雖然各個區域的生協會加入所屬區域的連合会,但基本上各生協還是以獨立法人的方式營運。另外,除了地理區隔外,還可以依據不同功能取向區分生協組織,例如: 普通負責團體採購的Co-op地域生協、以大學生和教職員為主出資構成的大學生協,以及提供醫護設施、診斷看護服務的醫療福利生協等。不同功能的生協其組成會員和所提供的服務都有所差異。
在眾多生協體系中,筆者唯一有加入的生協是大學生協。在日本的大學,許多都有加入「全國大學生協連」這個組織,雖然出資金來源主要為學生(有些會包含在註冊費)及教職員,有些地處偏遠大學的附近商家居民也能成為出資會員。與一般採購生協不同的是,大學生協所提供的服務主要以學生及教職員為主,具體的例子像是從學生餐廳的營運,文具及教科書的販賣,學生旅遊保險,到學生的駕訓合宿(日本常見的短期密集駕訓班),大學生協都有涵蓋。然而,雖然大學生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也讓大學方可以把一些繁重的業務外包給大學生協,但遍及全國的大學生協連具有的採購優勢也引起了一些中小型商家和反壟斷憂慮。因此即使很多人像我都認為大學生協給予會員的優惠太少,然而受限於日本反獨佔法的規定,基本上大部分的大學生協都潛規則地把學生優惠訂為定價的九折附近。
2016年11月合作社制度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陸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之一。20世紀借鏡於英國合作社制度的日本生協,經過了一個世紀後在日本漸漸地發展出不同於他國的組織營運方式,那就是在日本生協當中的一項核心業務 — 共同購入宅配。這項類似團購的服務基本上就是一段時間(常見一個月)會發給會員一本日常生活用品的型錄,會員勾選完購買清單後寄回生協,生協方就會統一下訂單再將用品宅配給各個會員。這個看似簡單的服務,實際上的營業額已經連續10年正成長,而其背後原因就是搭上了高齡化社會和逐漸增加的雙薪家庭。對於行動不便的年長者以及繁忙的都會上班族來說,生協的共同購入服務不僅可以享有低於市面上的生協團購的價額外,指定日期時間宅配到府的便利服務更是滿足年長者及雙薪家庭的需求。
即使宅配業務的營業額逐年增長,普遍規模較小的生協在面臨便利超商、生鮮宅配業者、及電子商務(如Amazon) 等大公司的競爭下,像是超市類的是體店面數和營業額有明顯逐年下滑的趨勢,為此許多生協開始拓展周邊新的領域和服務來增加營收。多角化經營當中包含投入高齡化社會支援的社會福利事業外,也開始了風力、水利等再生能源發展的事業,並且在2020年3月已完成了101百萬瓦(MV)發電設施設置。
生協對於日本人的生活來說,佔了十分重要的一個位置,在東京、大阪等都會區以外鄉村生活的居民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並且,作為一個由民眾自發性成立的法人組織來說,生協互補了政府所覆蓋不到的部分,除了促進各鄉村市之間的發展外,在高齡化社會應對及社會福利這一塊替政府省去了不少力,絕對是是促進日本社會和諧發展不可缺少的零件。
相關連結: